第699章 先打了再说-《明末称雄》


    第(2/3)页

    话虽如此说,但如李春江等一些重臣,也发现了中南确实比预料中要麻烦的多。这也让许多人不再一味的迷信大汉的军力,在中南那样的崇山峻岭中,在那些原始丛林一样的地方,大汉的将士们面对的困难比想象中要多的多。

    因此对于在万里之遥的南洋跟几个西夷国开战,李春江等都是没太多信心的。他们不是怕打不过,而是怕战事太久。尤其是就算朝廷能打赢南洋之战,但这些西夷还控制着印度洋航线、太平洋航线啊,大汉的商船要去美洲去非洲去印度去波斯湾去欧洲,总不能一直在海上航行,得靠岸补给,如果他们不对大汉商船开放港口,不肯补给物资,大汉的商船根本无法远洋航行。

    最终影响的还是出口贸易,影响的是大汉的经济。

    李春江所主政的三江省,控制着后世包括安徽、江苏、江西三地,只不过后世的安徽和江苏二省,是以东西划界,而如今的两省却是以南北隔江划界。但地方还是这些地方,这三省组成的三江区,也是朝廷经济发展最快的一个区。

    商品经济与转口贸易的发展,使得三江区从事商业、运输业的人口大幅度增长,也使得三江区有大量的人口在从事着经济作物种植以及商品加工制造。

    农业生产结构的变化,市场机制的渐渐形成,经商人口的急剧增加,这些都是建立在以外贸为导向,以转口贸易为中心的经济格局上。

    一旦外销出口贸易出了问题,那么三江区的经济就会出现极大的问题,甚至崩溃。

    三江区的江南省,如今已经发展为大汉最重要的纺织业基地,去年一年产布量达到了四千五百万匹。

    丝和布,成为江南最重要的产品,种桑种棉的面积,大大超过了种植粮食的面积。

    “今年三江区江南省一省,生产的棉布就达到了四千五百万匹,其中四千万匹是销往外省,其中销东北以及北京一千五百万匹,销两广一千万匹,销海外出口一千万匹,其余销浙江以及福建等地。其中内销每匹价银六角,商品值银两千一百万。外销每匹价银七角。价银七百万。一省棉布销售值银两千八百万,是江南省的税收重要来源。”

    李春江给皇帝算帐,说明外销出口的重要性。

    “在江南,种粮虽有价格保护,但上米一担不过两块,一亩田精耕细作,每亩产值不过五六块银元。而江南有不少地方地少且不适合种稻,那些地方种稻收益不如肥沃之地的一半,种稻亩收益不过两块左右,如果再除去投入。收益更低,但江南的棉花价格却是每担四块,种棉一亩平年可得皮棉八十斤,折银三块二角,在这些地方种棉远超种粮收入。”

    “而种桑收入更明显高于种稻。”李春江担任三江总督,也并非只依靠着与皇帝的关系,百是很认真的做好封疆大吏,他对于治下的生产情况了解的很详细。说到种植稻、棉、桑,各种数据是张口就来。全是有凭有据。

    “江南因为田少人多,且天时好地较肥沃,因此种地不比北方搞广种薄收,而是精耕细作。在江南。种稻一亩需要投工十一个半左右,还得用肥料,一般的河泥、草木灰之类的已经不够了,还得专门花钱买粪肥和豆饼肥。一亩田得用肥主要是豆饼一百六十斤,再加上种子、农具等各项投入,总计得投入四块半银元左右。而以每亩稻田平均产谷四百五十斤左右计算。以每担谷折银元一块三左右计算,亩产值将近六块银元。”

    “亩收六块,除去每亩投入的四块半,能获利一块半。种十亩,不过收入十五块,就算现在推广双季稻,但肥料得加大投入不少。”

    “可如果改种桑,则每亩需投入人工四十八个,用豆饼七百五十斤,加上其它桑苗、农具等,各项投入总计为每亩七块七,投入比种稻高出许多,但种桑每亩产值却能达到二十块,除去各项投入,还能得利十二块三,是种稻的八倍收益。”

    “如果以每个男丁可种桑四亩,或种稻八亩计算,那么种稻能获利十二块,种桑则为近五十块,种桑依然是种稻的四倍多。尤其是江南地少,种桑的土地还有相当一部份能够由不宜种稻的土地改造而来,经济方面提高更高明显,今年三江区还在推广桑基鱼塘,基种桑,塘蓄鱼,桑叶饲蚕,再以蚕屎饲鱼,塘泥肥桑。使得种桑收益更高。”

    有着这些详细的数据一对比,江南百姓当然更愿意种桑而不是种稻。

    而且种桑比种稻还有一个好处,就是种桑养蚕后,还能再把茧缫丝出卖,甚至再加工为丝织品,这让种桑养蚕有了进一步的附加值提升,收益更高。

    刘钧听的直点头,李春江的这番话不是空话,说的很透彻且有数据做支持。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