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五章玄武门前血迹未干(为盟主加更一)-《盛唐血刃》


    第(2/3)页

    冯立皱起眉头道:“大将军,这不公平!”

    陈应冷冷的道:“我们的敌人会告诉我们,他们从哪里发起进攻吗?”

    “这……”

    冯立无言以对。

    陈应的声音陡然抬高八度,望着众将领道:“敌人不会告诉我们,他们从哪里进攻,也不会告诉他们,哪里是他们的虚兵,哪里是他们的重点突破口,无论攻防,我们必须先发制人,后发受制于人,现在就让你们看看,你们舍不得裁撤的部队,到底是什么成色。”

    时间不长,莫约半个时辰。左右武侯卫的十个折训府,全部抵达龙首原。

    抵达龙首原的左右武候卫,自觉的排成了五十乘三百的庞大方阵,阵列森严,长枪如林,横刀如墙。

    这是陈应接手左右武候卫以来,用严明的军纪、残酷的训练以及优厚的待遇喂养出来的部队!也许成军时日尚短,他们还没有能力战胜太过强大的敌人,但是他们不会畏惧任何敌人!

    正所谓没有比较就没有伤害,在等到了足足一刻钟后,左骁卫大军开始抵达龙首原,不过此时的左骁卫大军,不仅队形散漫,而且众将士几乎全部衣冠不整。

    唐朝军队的装备在这个时候是超一流的,他们装备着最好的精钢铠甲,使用着最好的装备,可是份量不轻。以甲士戈矛手为例,他们的铠甲大约十八斤,他们的行囊大约十四斤,加上兵刃和水壶,每个人的负重将近五十。

    也多亏这个时候将士们的体质不错,否则恐怕队伍会惨不忍睹。

    当太阳西垂的时候,十二卫大军终于抵达到了龙首原。可是望着龙首原松松垮垮不成样子的十二卫精锐大军,薛万彻心里发出无助的呐喊:“这怎么可能?”

    薛万彻出身将门,他的父亲是前隋左御卫大将军、涿郡留守薛世雄。他十七岁就随父领兵征战,自以为对兵事了解非常人难及。

    十二卫大军是大唐精锐中的精锐,甚至比他之前所率领的泾州军要精锐得多。可是,这个临时拉练,最远的距离才六十里。居然跑了整整一天时间。就算是训练不如十二卫的泾州军,三日强行五百里不算特别的难事

    可是,偏偏这么低强度的行军拉练,十二卫大军将近三分之一处于崩溃的边缘。

    薛万彻从不肯承认十二卫大军会如此之弱,但是事实就摆在眼前。

    表现最好的,恰恰是行军距离最远的左右卫大军,他们的行军距离将近六十里,他们在两个时辰的时间内,全部赶到龙首原。虽说神情疲惫,但是从阵形来看,这队民勇非但没有崩溃的迹象,反而体现出更坚定的意志。

    “这怎么可能?”尉迟恭也默然无语,他自从投靠大唐以来,不是待在东宫左御率,就在跟着李世民的玄甲军,他看到的都是大唐少数数得着的精锐,他看到薛万彻的神色凝重,也可以说很难看。

    丢盔弃甲的有,上气不接下气的也有,跑错方向,跑入其他军中的士兵也有,最离谱的是右骁卫的一个折冲府,也不知道领军折冲都尉是怎么想的,居然把部队带到曲江原,来了一个南辕北辙。

    如果这是不拉练,如果是一场战争,后果将不堪设想。

    尉迟恭此时的脸变得非常难看。

    陈应对于十二卫大军的表现却早已有了心理准备。毕竟人是一种懒惰的动物,一旦生活太过安逸,就会失去进取之心。

    比如老程久坐不动,短短五年时间体重暴增一百斤。

    陈应望着众将士,一脸愤愤的道:“你们看清楚,这就是大唐最精锐的十二卫大军,拱卫关中的绝对力量,你们说,你们还能打仗吗?”

    听到陈应的话,带兵将领们包括尉迟恭、冯立他们都垂首不语。

    “本大将军非常失望!”陈应望着众将领喝道:“这样的军队能保护好关中的父老乡亲吗?裁撤老弱,难道不对吗?”

    薛万彻此时倒没有纠结此时,而是硬着头皮道:“大将军明鉴,末将不是不同意裁撤老弱,而是如何裁撤,朝廷必须拿出一个单程,总不能一纸命令,就让他们滚蛋!”

    众将领也跟着附和起来。

    毕竟这个时代可没有后世完善的部队退役条例,也没有所谓的退伍安置费。一旦士兵老弱不堪,或伤残,不再上战场的时候,一般遣散的话,只是发放一笔盘缠。朝廷会根据士兵所在的家乡远近,给一贯或数贯盘缠。

    这些盘缠吃到回家,基本上也剩不下什么了。

    所以,一些没有田地和家人的士兵,一听说要裁撤部队,顿时吓得茫然无措。

    陈应其实早有准备,陈应曾混迹国内大型论坛,就明朝灭亡真正的原因,展开激烈的讨论。网友对明朝灭亡提出了“天灾论”,“人祸论”,还有什么“东林党误国论”、“汉奸卖国论”……等等各种言论遍天飞。

    但是陈应却认同黄仁宇的观点,黄仁宇就认为明亡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财政破产,而财政破产的原因,在于明初国策大幅度退步,没让政府挑起更多责任,而只指望乡间自理,由此也没能获得一个强有力的财税机器,外忧内患,还有天灾,这才亡了国。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