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23章 倚天屠龙记(10)-《金庸作品集(简体新版)》


    第(2/3)页

    那妇人这番话,句句都打进了张君宝心里:“你一个男子汉大丈夫,不能自立门户……没来由的自讨羞辱……常言道得好,除死无大事,难道非依靠别人不可?”他望着这对乡下夫妻的背影,呆呆出神,心中翻来覆去,尽是想着那农妇这几句当头棒喝般的言语。只见那汉子挺了挺腰板,不知说了几句什么话,夫妻俩大声笑了起来,似乎那男子已决意自立,因此夫妻俩同感欢悦。

    张君宝又想:“郭姑娘说道,她姊姊脾气不好,说话不留情面,要我顺着她些儿。我好好一个男子汉,又何必向人低声下气,委曲求全?这对乡下夫妇尚能发奋图强,我张君宝何必寄人篱下,瞧人眼色?”

    言念及此,心意已决,当下挑了铁桶,便上武当山去,找了一个岩穴,渴饮山泉,饥餐野果,孜孜不歇的修习觉远所授的《九阳真经》。

    他得觉远传授甚久,于这部《九阳真经》已记了十之五六,十余年间竟内力大进,其后多读道藏,于道家炼气之术更深有心得。某一日在山间闲游,仰望浮云,俯视流水,忽然想到老子所谓“柔弱胜刚强”、“物极必反”、“正复为奇,善复为妖”、“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又想老子所云:“以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天下柔弱莫过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物或损之而益,或益之而损”、“正言若反”、“玄德深矣远矣,与物反矣,然后乃至大顺”,由此而悟出一套以柔克刚的拳理,正是老子所说:“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亦即《道德经》中所谓“将欲翕之,必固张之;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将欲废之,必固兴之;将欲夺之,必固与之;是谓微明。柔胜刚,弱胜强。”他在洞中苦思七日七夜,猛地里豁然贯通,领会了武学中阴阳互济的至理,忍不住仰天长笑。

    这一番大笑,竟笑出了一位承先启后、继往开来的大宗师。他以自悟的拳理、道家冲虚圆通之道和《九阳真经》中所载相生相克的内功相发明,创出了辉映后世、照耀千古的武当一派武功。只因专心于道家之学,便在武当山真武观中做了道士。

    后来北游宝鸣,见到三峰挺秀,卓立云海,于武学又有所悟,乃自号三丰,那便是中国武学史上不世出的奇人张三丰。

    第三回

    宝刀百炼生玄光

    花开花落,花落花开。少年子弟江湖老,红颜少女的鬓边终于也见到了白发。

    这一年是元顺帝至元二年,宋朝之亡至此已五十余年。

    其时正当暮春三月。江南海隅,一个三十来岁的蓝衫壮士,脚穿草鞋,迈开大步,正自沿着大道赶路,这壮士双眉斜飞,两眼炯炯有神,鼻梁高耸,显得十分精干英挺。他眼见天色向晚,一路上虽桃红柳绿,春色正浓,他却也无心赏玩,心中默默计算:“今日三月廿四,到四月初九还有一十四天,须得道上丝毫没耽搁,方能及时赶到武当山,祝贺恩师他老人家九十岁大寿。”

    这壮士姓俞名岱岩,乃武当派祖师张三丰的第三名弟子。这年年初奉师命前赴福建诛杀一个戕害良民、无恶不作的剧盗。那剧盗听到风声,立时潜藏隐匿,俞岱岩费了两个多月时光,才找到他的秘密巢穴,上门挑战,使出师传“玄虚刀法”,在第十一招上将他杀了。本来预计十日可完的事,却耗了两个多月,屈指算来,距师父九十大寿的日子已颇为逼促,因此上急急自福建赶回,这日已到浙东钱塘江之南。

    他迈着大步急行一阵,路径渐窄,靠右近海一面,常见一片片平地光滑如镜,往往七八丈见方,便水磨的桌面也无此平整滑溜。俞岱岩走遍大江南北,见闻实不在少,但从未见过如此奇异的情状,一问土人,不由得哑然失笑,原来那便是盐田。当地盐民引海水灌入盐田,晒干以后,刮下含盐泥土,化成卤水,再逐步晒成盐粒。俞岱岩心道:“我吃了三十年盐,却不知一盐之成,如此辛苦。”

    正行之间,忽见西首小路上一行二十余人挑了担子,急步而来。俞岱岩一瞥之间,便留上了神,但见这二十余人一色的青布短衫裤,头戴斗笠,担子中装的显然都是海盐。他知官府收盐税极重,寻常百姓虽居滨海,也吃不起官盐,只有向私盐贩子购买私盐。这批人行动剽悍,身形壮实,看来似是一帮盐枭,奇在每人肩头挑的扁担非竹非木,黑黝黝的全无弹性,便似一条条铁扁担。各人虽都挑着二百来斤的重物,但行路迅速。俞岱岩心想:“这帮盐枭个个武功不弱。听说江南海沙派贩卖私盐,声势极大,派中不乏武学名家,但二十余个好手聚在一起挑盐贩卖,决无是理。”若在平时,便要去探视究竟,这时念着师父大寿,不能因多管闲事而再有耽搁,便放开脚步赶路。

    傍晚时分来到余姚县庵东镇。由此过钱塘江,便到盐官、临安,再折向西北行,经江西、湖南才到湖北武当。晚间无船渡江,只得在庵东镇上找家小客店宿了。
    第(2/3)页